当前位置:首页 >中医养生 >

让患者获益才是硬道理——2022炎症性肠病外科会议成功举办

2022-06-27 00:00:0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近年来IB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迫切需要适合我国国情的IBD诊疗方案。目前IBD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进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并发症和药物治疗无效的问题,因此外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6月27日,迎来“2022炎症性肠病外科及围手术期处理策略”线上会议。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李宁教授担任本次大会的会议主席,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启仪教授担任本次大会的会议主持。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国内炎症性肠病领域顶级专家就当前国内外炎症性肠病领域的热点、疑点和难点及诊疗新技术等关键问题作专题学术报告,交流炎症性肠病诊治的临床经验和思维方法,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会上,李宁教授致开幕辞,祝愿外科治疗在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更大进步。李宁教授在作《肠梗阻治疗的实践与思考》主题报告中表示,手术成功不一定是治疗成功。外科治疗是炎症性肠病(IBD)出现肠道并发症或内科治疗失败时的重要手段,而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过度强调药物治疗、在无效的情况下仍一味延长其疗程,将使患者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同时建议外科医师需要掌握好IBD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的不同技巧。在多学科合作治疗模式下,各专科医师明确手术的必要性后,应积极调整术前药物治疗、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为IBD患者外科治疗争取最佳的生理功能储备,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周伟教授在《克罗恩病的外科治疗》的主题报告中重点讨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外科治疗与及外科治疗的相关问题。总结目前IBD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进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并发症和药物治疗无效的问题,因此外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CD手术强调术前优化/节约小肠等原则,适当时机的CD外科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建议CD术后需重点关注复发的预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葛晓龙教授作《炎症性肠病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策略》报告,介绍炎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肠道炎症为特征的一组疾病。IBD患者常需要外科手术干预,但疾病伴随的营养不良可能带来不良预后。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CCO)等多数研究显示围手术期营养治疗可以减少IBD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炎症性肠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需要注意营养筛查工具的选择,重视营养支持治疗在IBD术前优化中的作用,营养支持治疗方式首选肠内营养(EN),同时也要重视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的价值。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龚剑锋教授分享《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主题报告,指出溃疡性结肠炎在外科临床并不少见,往往需要内、外科的综合治疗。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各种检查技术的不断改进,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由于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外科治疗观念的转变以及新的手术方法的出现,已经使许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术后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赵笛教授在《以微生态治疗为核心的狭窄型克罗恩病的整合治疗》报告中提出,在克罗恩病(CD)患者中,狭窄是常见的并发症,患者终生发生狭窄的风险约为50%,且随着病程的延长,狭窄累积发生率逐新升高。狭窄型CD的诊断和治疗是多学科合作诊治的过程,随机对照实验已经发现50%的狭窄型CD患者本可避免手术。治疗炎症并发病需要在IBD整合治疗中心,中心要具备药物治疗包括传统药物和生物制剂的条件,以及临床营养的治疗经验,肠瘘、小肠梗阻的介入治疗的手段,不可或缺的是手术治疗的条件,更多地给患者提供的选择是微生态治疗方式。

大会最后,陈启仪教授作会议总结,本次会议聚焦非肿瘤性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新进展,囊括IBD的营养知识、手术方式、生物制剂、菌群移植、特色治疗策略等,对推动我国炎症性肠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发展,提高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水平将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于未来非肿瘤性外科治疗的患者何去何从,《中国第一部小肠梗阻专家共识》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最终目的是在于与中国最专业的小肠梗阻专家达成共识,提高肠梗阻的预防和预后水平,希望给临床带来进步,给病人带来获益。

本文作者/赵青青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