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日前印发《四川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方方面面明确了具体指标。
完善资源配置
加快数字健康发展
在床位配置方面,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7.8—8.0张左右,其中公立医院4.1—4.5张左右,每千人口重症床位数达到0.1张,每千人口康复病床达到0.34张,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数达到0.8张,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85张。
在技术配置方面,提到加强国家级、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强化心脑血管、肿瘤、重症、儿科、老年医学、麻醉、影像、精神、创伤、传染病、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布局建设一批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医院。
在设备配置方面,坚持资源共享与阶梯配置,引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合理配置适宜设备。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分级分类规划配置。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ECMO、CT)机、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配置,完善PCR仪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
在信息资源配置方面,加快数字健康发展,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行业融合应用。强化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应用,推进全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全员人口信息库建设。稳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规范“上云”。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等核心数据库管理。推动县域电子病历和基层医疗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老年健康等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可穿戴设备标准化信息等全部归集入健康档案。加快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共享互认。
公卫体系架构清晰
信息化助力提质增效
强化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支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到三级甲等(三州达到三级乙等)标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加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能力建设,支持市(州)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备2个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支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备1个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鼓励有条件的疾控机构配备移动检测车。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争取建设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
提高信息化水平。完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信息系统升级,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推动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疾病监测预警系统,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依托现有机构等建设公共卫生数据中心,开展属地人群健康全生命周期监测与评估。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急诊科,并且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与医院信息系统连接贯通。
完善省、市(州)、县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每个市(州)要指定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感染防控基础好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根据人口规模,将方舱医院提标改造为亚(准)定点医院。同时,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次中心和服务人口较多的乡镇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发热门诊,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标准化的发热诊室(哨点)。
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在省域内规划布局省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在市(州)和县(市、区)建设紧急医学救援站点。
在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建设方面,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等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省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市级中医医院独立设置传染病病区,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支持省骨科医院加快建设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布局建设5—8个区域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打造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
医院建设目标明确
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400个左右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在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社区医院、中心卫生院等布局和建设1000个左右基层临床特色科室。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推进委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协议落实。加快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和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建设发展,争创综合类、高原病等国家医学中心和传染病、呼吸、创伤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推进老年疾病、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争取建设7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推动相关专科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在全省规划设置3个省医学中心,在成都、川北、川南、川东、川西5个片区,每个片区规划设置1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30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相关专科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鼓励市级公立医院牵头建设医疗集团,全力构建以市级医院为引领的区域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服务体系。建设5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相关专科能力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支持县级医院发展,建设100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快建设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
加快推进政府办医院发展。支持符合达标晋等条件的省级公立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力争到2025年末省办医院均达到三级水平。支持规模小、水平低的省办综合医院通过合并、整合等方式向高水平省办综合医院转变。每100万—200万人口设置1—2个市办三级综合性医院,争取建设达到三级甲等水平,根据需要规划设置儿童、精神、妇产、肿瘤、传染病、康复、老年等市办专科医院(含中医专科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县办综合医院达三级医院标准。
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妇产、儿科、精神、肿瘤、眼科、口腔、骨科、医疗美容、中医、康复、护理、医养结合、体检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ꎬ鼓励社会办医向高端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参加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
康复医疗下沉基层
医联体助力能力提升
一方面,增加康复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力争建成或转型1个省级三级甲等康复医院。常住人口超过600万人的市(州),至少设置2个二级及以上康复医院。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市(州)至少设置1个二级及以上康复医院。常住人口超过30万的县(市、区)至少有1个县级公立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县(市、区)至少有1个县级公立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门诊。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康复医学科(门诊)。
另一方面,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支持三级康复医院牵头建设城市康复医疗联合体、康复专科联盟、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医联体,探索建立符合康复医学疾病诊疗特点的分级诊疗体系,将早期康复、精准康复贯穿于疾病诊疗全过程。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依托,鼓励开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服务。
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
将建300家互联网医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实施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提升工程,开展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ꎬ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切实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到2025年,力争60%的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三星及以上智慧医院、20%的二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二星及以上智慧医院。市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5级以上水平,县级公立综合医院达到4级水平。非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增加中医模块,建立兼容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的基础数据库。提升基层机构医疗信息化水平,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改善居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省所有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县级公立医院,并逐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病原体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优化“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拓展医疗服务空间,逐步实现在线健康咨询、复诊、审方、用药指导、心理与健康状况评估、接种预约以及电子处方流转、药品配送、跟踪随访、家庭心电监测、社区预约转诊等服务。完善和丰富电子健康档案服务内容,优化面向个人开放的服务渠道和交互方式,推进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推进互联网医院线上线下数据共享和业务无缝衔接,逐步实现患者居家康复和慢病居家管理。到2025年,力争建成300家互联网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开展“信用就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场景应用。
10月30日,平安医疗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平安医保科技”)旗下沈阳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沈阳平安好医医学检验实验室联合开业盛典在沈阳盛大举行。辽宁省工商